:::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聯合報】白晝之夜藝術總監 胡朝聖 解構反轉 打造一座台北的顛倒之城/東吳大學實境藝術節

  • 09/17/2018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聯合報

2016年於台北舉辦的「Nuit Blanche白晝之夜」,源於2002年於巴黎發起的當代藝術大型城市活動,透過夜晚裡的藝術展演,將整個台北市區化身為一夜限定的大型美術廠館。自首場推出,每年吸引近20萬民眾響應,成為近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城市藝術節。不同前兩屆聚焦台北老舊城區和南區公館地帶,今年擔綱藝術總監的策展人胡朝聖,選定了濃縮臺灣百年風情的「中山北路」,意圖將城內「由下至上」、翻天覆地的反轉,以解構的概念來回應台北多樣的風貌,打造出一個「顛倒之城」…

長年推廣城市美學的胡朝聖

長年推廣城市美學的胡朝聖,早年便策辦過街區的展演節目如【粉樂町I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粉樂町Ⅱ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等。源起巴黎的白晝之夜活動強調藝術介入公共空間、連結在地與社群的思維角度和議題,正是胡朝聖長期關注的方向。他表示不同於藝術街區展覽,白晝之夜的兩個特性:一個夜晚的時效性,動員公部門連結整座城市的執行方式,和我以往面對私人企業、民間的合作很不一樣,遴選作品的角度也不同。」


 

「儘管白晝之夜的策劃和組織,是由上而下主導的,我們希望藉由前導的交流和調查所得到的反饋,策劃專屬全民大眾的藝術節活動。」他表示。「我提出幾個論述:首先,每天都是『白晝之夜』,我不希望白晝之夜僅是一種消費式的藝術活動,而是能真正深入民眾生活。」因此自一月上任總監以來,胡朝聖便如火如荼地進入掃街式的前置作業:從進入社區跟里民拜會,跟商家、非營利組織、藝術團體和協會至公部門機構交流。「經由各方蒐集而來的社區背景資料,甚至很多居民的故事,我們再反饋給藝術家創作參考,讓展演內容能回應區域的現貌。」

此屆選擇的區域以最具台北風華的中山北路為軸心,向外幅射。「我一直都很喜歡中山北路,它不同於艋舺的舊城風情,有非常豐富多元的面貌。」從日治時代規劃為官方大道建設,歷經國民政府遷台的政權嬗變;貿易上,中山北路紀錄著冷戰時期美軍駐紮後的娛樂貿易,至解嚴後開放移工的多元文化。「中山北路由於政治上的受青睞及經貿的蓬勃發展,註定了中山北路是台北市至今未曾沒落過的一條主幹道,它就是臺灣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上的縮影。」

「如何讓參與民眾能在單個夜晚,全面地認識這個文化歷史脈絡非常多層次的地方?我的第二個論述便是,將城市徹底翻轉、『上下顛倒』,把潛藏在城市角落的故事掏挖出來,以藝術作為一個方法,展現區域裡的不同面向。」胡朝聖說道。「中山北路正好有著各個相對的概念,內與外、現代與傳統、繁華和寂寥等呼應關係,參展的裝置作品和表演節目,也呼應這個『顛倒』的概念。」本屆白晝之夜以位於圓山周邊、至南西商圈為兩個北、南活動範圍,呈現開放和縮限的兩種觀覽氛圍。「我們以台北市立美術館和花博園區作為核心的美術館場域,它具有開放,利於聚集和疏散的特性;但同時我們希望帶入台北街道獨有的風情,希望引領大家穿梭在小道巷弄中探索。」

此次共計有來自法國、中國、加拿大、日本、臺灣、印尼和菲律賓,將近60組的藝術創作者參與,包含與在地民眾聯合打造的作品。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山下拓也,以中山北路的廣告宣傳品、文獻資料作為媒材,將於美術館園區內設立大型裝置。「為了突顯中山北路的多元人口結構特性,像是特有的『小菲律賓區』等,我們邀請許多新住民參與表演活動,如One Forty的〈移工大人物〉帶來移工明星的音樂。」除了定點的展演,白晝之夜拋出游牧式的文件展〈中山北路走七擺〉,將各式各樣的書籍、資料收束在老舊的行李箱,因應中山北路婚紗產業的區域特性,拋出與生活貼近的社會議題;為中山北路夜生活的多樣化,白晝之夜更將帶來難得一見的反串秀,由白雪綜藝團集結臺灣跨世代扮裝天后、天團的〈造反之夜──扮裝盛典〉。

「展演節目就如同一個期中的發表會,它提出一個宣言:經歷過一年的努力,我們將成果提出與全民共享,這個參與、體驗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在地文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台北未來城市面貌的一個努力方向。」胡朝聖說道。

除了白晝之夜,當晚亦有內湖大直區的大內藝術節、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的當代一年展和東吳大學的實境藝術節等外界機構,將一同響應。「很多人問我說,朝聖你的節目內容會不會太多了?大家消化得完嗎?但我覺得,沒有一個節慶或是藝術展會能夠一次全部看完的,看得完我很開心,看不完也不要覺得遺憾;反過來想,一年就只有這麼一次的藝術盛宴,那就好好地不睡覺,一起來感受臺灣當代藝術的能量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