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自由時報】〈台北都會〉小型作業所 場地尋覓遇難題 /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 02/15/2017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張凱翔/台北報導〕

「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又稱小型作業所,家長只需月付三千元,就能讓孩子白天在小型作業所打零工、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但全台的小型作業所數量稀少,剛畢業的障礙者根本不得其門而入,台北市社會局為此特成立「土地緊盯小組」向北市教育局討閒置教室,但往往被以各校已有用地規劃,或是家長、教師會反對為由,封殺身心障設施。

北市小型作業所現有二四九個名額,但實際上只收了二二九人,因為小型作業所不願收不好照顧的孩子。社會局規劃在二○二○年前新增十三間小型作業所,增加二六○個名額,但土地來源是個大問題,因為場地來源主要為教育局學校的空教室。不過一聽到身心障設施要進駐校園,各校的家長會、教師會紛紛反彈,擔心「心智障礙者出入校園會造成安全問題」,教育局也只好稱各校對餘裕教室有「專業教室規劃」。

社會局透露,土地緊盯小組曾找新興國中、武功國小做身心障設施規劃,但被家長會強烈反對,最後胎死腹中。武功國小校長陳錦祥說,學校雖會遵循市府政策,但部分家長擔心心智障礙者出入校園會造成安全困擾,婉拒社會局要求。但教育局卻說,各校都能自主規劃餘裕空間;而且各校仍有專科教室的需求,少子化減班也不代表空教室會變多。

庇護工場 經營困難

除了小型作業所以外,供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庇護工場也經營困難,讓障礙者就業情形更嚴峻。據勞動部去年底「庇護工場業務情形調查報告」指出,一○五年上半年全台庇護工場共虧一四八五萬元;台北市雖為首善之都,但工場月平均獲利僅二萬四千元排名全台第三。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庇護工場在法律定位上是一般公司,卻沒享有中小企業相關稅務和輔導等優惠待遇,反而負有身心障礙員工的教導責任;庇護工場現在普遍經營困難是事實,需要政府挹注更多資源與行銷輔導,政府卻缺乏統一規劃。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周怡君也說,現在政府都期待庇護工場能自力更生,從中央乃至地方政府在推行社會企業的大旗下,反而忽視了真正需要庇護工場庇護的弱勢身心障就業者;政府把資源傾注在社會企業上,分食本來就經營很困難的庇護工場,讓不可能進到社會企業的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沒地方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