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聯合報】一例一休亂象 天下有不必付代價的改革?/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林三欽

  • 01/12/2017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林三欽/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北市)

 「一例一休」效應,勞資雙方爭論不斷。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一例一休」效應,勞資雙方爭論不斷。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這幾天,大家都在抱怨一例一休帶來種種負面效應,包含:物價調漲、各行各業縮短營業時間、勞工因僱主改變營業模式加班費反而減少、企業將減少僱用人力…。各方都把矛頭指向政府,責怪政府沒把事情處理好。大家想到的就是請政府嚴查漲價行為,大家潛在的想法是,即使修法造成企業、商家人力成本增加,也應由企業、商家吸收,不准漲價,且不得縮短服務時間。難道天底下有不必付出代價的改革?

回顧這次勞工休假制度改革的源頭,主要是認為我國勞工工時過長、休假沒保障、常被迫加班,甚至待遇過低,都是改革考慮之因素(想藉由增加休假日數,來增加加班費)。

修法過程朝野歧見很深,幾經衝撞,執政黨以國會優勢通過目前版本。這個被認為是護航企業的版本,都帶來如此「負面」效應,若當初通過的是二例外加保留七天假呢?社會沒有省思此議題討論過程中,福利不斷加碼的議題拋出方式;也沒有人檢討,為何當初朝野沒有把人力成本增加的幅度,以精算數據作討論的基礎。

這是何其矛盾的社會氛圍:要勞工休假變多、要漲加班費(待遇改善),但各項產品、服務不該漲價、服務時間要維持、企業不能裁員…如果做不到這個目標,就是政府愚昧無能。

如果社會繼續這樣的議題討論模式,我們的社會休想進步、提升。我們將培養出一批批什麼都看不慣、看不慣就罵的民眾,且所有事情,都只求得利、不願付出代價。舉個例子,我們看不慣政府強力推動都更、「強拆」民宅的作為;但又抱怨老舊社區危宅處處、市容老舊髒亂,如果發生地震房屋倒塌釀成死傷,就責怪政府推動都更不力。

面對實施新休假制度的種種影響,我們應該以審慎的態度做好承擔必要社會成本的心理準備。有些現象,不是目前變得不好,而是我們過去人力成本太低,低到商店天天營業、甚至徹夜不休,即使深夜時段營業額不高都划得來。

我們民眾被寵慣了,當我們周日、國定假日、深夜逛賣場、去餐廳消費,有沒有想過是多少人犧牲假日、夜間休息時間,才有這種方便?

我們前往歐美國家旅遊時,不也默默接受他們周末、夜間商店不營業的事實,為何在這次修法後有點服務與價格的調整(此處仍保留廠商趁機哄抬物價的可能性),絲毫不願接受?

這也難怪,這幾年來我們政黨的競爭模式已經發展成:在野黨以加碼福利、讓民眾忘記該負擔的社會成本、激發民眾直覺式的不滿為能事;沒有引導民眾深入思考、看清每個議題的正反效應。我說的不只是現在的在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