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聯合報】中年新貧族 社福遺忘的臉孔 | 流沙中年新貧族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李淑容

  • 10/03/2016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2016-10-03 02:56 聯合報 本報記者蔡佩蓉、黃信璁、鄧桂芬、陳智華

 

 

失業危機加上低薪環境,台灣越來越多中年人踩在貧窮線上,背著沉重家計奮力前進。 記者楊萬雲/攝影

 

四十五歲的劉忠福一家五口睡在不到五坪的房間,冰箱冷藏室經常是空的,白飯配上黃瓜、罐頭就是他們的一餐,三個稚齡小孩被醫師診斷為遲緩兒,妻子是外配不易找到工作。劉忠福在保全公司上班,月薪二萬多,扣除房租,所剩無幾。

從輪椅抱起身材比自己高大的中風老父親,五十八歲的林玉瑩幫父親刮鬍子、擦澡,替母親梳頭、按摩,十七年如一日。四十歲時為照顧父母辭去工作,讓林玉瑩一家生活陷入困頓,即使曾經月薪六萬,現在的她只能靠政府補助度日,過一天算一天。

這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在微暗的角落,愈來愈多中年人在「貧窮線」下(註:依照「社會救助法」規定,最低生活費標準(貧窮線)以當地區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百分六十訂定,低於此最低生活費標準、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主管機關公告之當年度一定金額者,稱為低收入戶。)掙扎;更有一群中年人,儘管收入未跌至貧窮線下,卻瀕臨貧窮邊緣,如同陷入貧窮的流沙漩渦中載浮載沉。

薪資停滯 中年窮忙族日增

「現在四十五歲的中年人,廿年前剛踏入職場時,台灣就業市場的薪資就已開始惡化。」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分析,台灣的薪資成長趨勢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出現反轉,九○年代中期以前,台灣的薪資與經濟成長亦步亦趨;中期後,薪資成長趨緩,二千年後甚至出現停滯、負成長。

辛炳隆指出,九○年代台灣受到全球化衝擊,產業大量外移,製造業就業人數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低薪服務業,現在四十多歲中年人,長期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下,不斷在低薪工作中循環,「中年貧困」現象逐漸浮現。

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李淑容根據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統計分析,研究顯示,台灣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愈來愈多人口落入貧窮線下,在貧窮線百分之百到百分之一百五十之間的人口比率也大幅增加,從一九九七年的百分之二點三七,到二○○二年的百分之十一點八六達到高峰,研究中將這群瀕臨貧窮邊緣的人口,定義為「新貧」。

又老又窮 恐成「下流老人」

「新貧階級主要為一群中年、有工作能力的家計負擔者,因為失業或不穩定就業,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李淑容指出,這群新的貧窮人口因原多為中產階級擁有房產,不符合社會救助體系認定的貧窮標準,得不到補助,掉落在社會救助的安全網外。

勞動部統計,全台灣四十到五十九歲的中年人,有近廿一萬人月所得不到二萬元,這群十多年後要退休的人,眼前的日子都快過不下去,未來極有可能變成日本所謂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

中年人面臨的另一項貧窮風險是「照護離職」,在台灣高齡化、失能人口增加趨勢下,愈來愈多人為照顧年老退化失智的雙親、或是先天身心障礙的孩子辭去工作。根據衛福部推估,台灣目前「隱形失能」人口一百卅一萬,受影響的工作人口(隱形照護)達二百卅一萬人,其中十三點三萬人因此離職。

隱形照護 另一個貧窮警訊

「為照顧家人而辭去工作,很可能淪為另一個新的貧窮人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提出警訊。

團結工聯秘書長黃育德表示,以往結婚較早,四、五十歲小孩可能都大了。但現在很多人結婚晚,孩子還在國中到大學階段,是最花錢的時候,負擔最重;且家庭經濟不佳會影響下一代,貧窮也恐淪入「世襲」。

目前社福多半集中在老人與小孩,對於家庭負擔最沉重的中年問題反而沒有太多力量,一些國家開始注重社福資源重分配,從中年階段就出手,減少貧窮世襲的問題。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李美珍表示,對還未陷入貧窮線以下的家庭,目前政府儘量運用在地力量,包括企業社區扎根計畫或鄰里照顧支持系統等,關心孩子,讓父母喘口氣,也拉孩子一把。

 

薪資成長牛步化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製表/蔡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