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蘋果日報】說文解字父親節/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泰元

  • 08/08/2016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蘋果日報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八月八日是台灣的父親節,「八八」取其「爸爸」的諧音。世界各地父親節的日子各異,不過大多仿效首創這個節日的美國,落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中文的「父親」是個比較正式的說法,口語一般說「爸爸」,或簡稱為「爸」。學過英文的人大概都知道,英文的「爸爸」除了標準說法father之外,還可說dad「爸」,小孩子尤其常用「daddy(把拔)」這個dad的暱稱。英文另有一個「爸爸」的說法papa(也拼為poppa或pop),發音跟中文的「爸爸」神似,但彼此並沒有誰跟誰借的問題,而是個語言上公認的「普遍現象」(universal)。也就是說,全世界許多語言「爸爸」的說法都大同小異,發音接近papa,是個不分種族地域、人之所以為人的共同特徵。

此話怎講?語言學界一般認為,就如同mama(媽媽)一樣,papa所展現的這種跨語言的相似性,其實和人類「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本質有關。具體而言,所有嬰兒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最早掌握的子音,就是 [m]、[b]、[p] 這種用兩片嘴唇所發的「雙唇音」(bilabial),最本能的母音,就是嘴巴微開、舌頭低平的 [a]。子音加母音成為音節,便產生了 [ma]、[ba]、[pa] 這種簡單的組合。作爸媽的,總喜歡把嬰兒發出的第一個音與自己聯想在一起,因此媽媽把嬰兒抱在懷裡餵他吃奶,嬰兒發出的ma,理所當然地就被媽媽認為是在叫自己了。

語言學家推測,相對於ma的單純,ba或pa牽涉到的發音機制較為複雜,因此稍難掌握,出現在嬰兒話語的時間也略晚。作為嬰兒第二親的爸爸,在ma已經先被嬰兒媽媽佔用的情況下,順理成章地便接收了後出現的ba或pa。重複音節是嬰兒語言發展初期的特徵之一,ma重複變成mama,pa重複變成papa。中文的「媽」、「爸」也疊字而成「媽媽」、「爸爸」,反映了這個語言習得的特徵。英文的father看似不相關,實則不然。化繁為簡,長話短說,father的fa來自pa,意思是「爸」,ther來自ter,是個表「人」的成分,常用來指關係密切的家人(如mo-ther、bro-ther、sis-ter),跟中文的「親」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father的本義就是「爸親」(fa-ther)。真相是最好的慶祝,也是最好的紀念。父親節說文解字,向天下的爸爸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