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中國時報】劉必榮》縱橫天下-南海的理與力糾葛/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

  • 07/11/2016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中國時報

南海的仲裁案將在明天(12日)公布結果。這段時間南海情勢緊繃,中國的軍演、美國的巡航相互叫陣,外交上的攻防更是看得人眼花撩亂。這背後所顯示的,就是理與力的糾葛。

首先就理的角度來看,北京認為仲裁法庭在所有涉及主權的問題上都沒有管轄權。而且當初中國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時,早已根據第298條的規定,將海域劃界、歷史性海灣及所有權爭端等問題,排除在公約強制解決的範圍之外,故而國際仲裁法院根本沒有權力審理南海的主權問題。所以7月6日中國外長王毅才會跟美國國務卿凱瑞說,仲裁庭這場鬧劇該收場了吧。

菲律賓這次明顯是經過高人指點的。她所提的仲裁內容並不是南海諸島的主權歸屬。她是要仲裁庭判定南海這些島嶼究竟是島還是礁?也就是要求國際仲裁法院對事實狀態做出裁決。

可是這個事實狀態卻連結到主權。因為如果是礁,就不能劃出200浬專屬經濟區。若中國在南海只有礁沒有島,九段線的主權主張就可能崩解。

中國大陸原本沒把仲裁事當真,所以才會祭出「不承認、不參與、不接受」的三不政策。心想既然常設仲裁法院不能就主權問題做出裁決,就不必理會。誰知菲律賓以迂為直,從島與礁的認定著手,間接帶出主權的爭議,這才讓中國提高了警覺。不過美國自己也承認,就算裁決結果最後對中國不利,以中國在區域軍事的實力,北京要是不理仲裁結果,國際也莫可奈何。

可是新加坡巡迴大使考斯甘卻提醒,中國已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以南海仲裁的重點是「國際規範是否得到尊重」。所以仲裁已經不僅僅是「理」的問題了。大陸一些專家私下也承認北京失算了,因為不理會的結果,讓中國失去了道德的高度。

為了在國際宣傳上扳回一城,中國也把仲裁案的意義放大,表示九段線代表的是戰後的秩序。挑戰九段線,形同「顛覆戰後的秩序」。但是這樣的論述,似乎並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大家都知道,在理的層面不管再怎麼綴飾,都無法掩藏後面「力」的事實。

中國崛起代表的是陸權國家出海。新興勢力的崛起,自然給與美、日、澳等海權國家很大壓力。中國一直希望能擺脫這種陸權對海權的思考框架,因此習近平一再重申「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之外,7月6日中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委傅瑩,在英國皇家戰略學院演講,還大聲疾呼中、美不應陷入地緣政治的長期鬥爭。可是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助卿拉塞爾卻在柏林表示,太平洋夠大,並不意味著中國可以憑自己喜好,在中間畫一條線,然後規定美國在東邊,中國在西邊九段線的所有地區。可見海陸的對抗,一時也還很難緩和。

除了海陸對抗的大格局外,南海也沒少過各方的實際較勁。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在美國說,「任何人任何國家,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執行非法仲裁結果」。這話講得像最後通牒了。可是如果最後通牒沒人理,中國會怎麼做才能扳回面子?劃出南海航空識別區?在最靠近呂宋的黃岩島造島?(這都是美國劃下的紅線)還是封鎖菲律賓仁愛礁的補給線,給菲國新總統壓力?每個人都想看最後的答案。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