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天下雜誌】繼半導體學院後,大學為何也開始瘋元宇宙?|潘維大(東吳大學校長)

  • 01/24/2022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天下雜誌
大學-師資-高教-教育部-潘維大
元宇宙爆發,東吳大學也成立了育成中心,作為元宇宙產業的創業與投資平台。圖片來源:取自東吳大學官網

 

有句話說,大學之大,不是因為有巍峨校舍,而是因為有大師。換句話說,好的老師才是大學的靈魂,因此大學如何招攬與留住人才,至為關鍵。

攬才尤其重要。老師進到大學任教之後,當然免不了去留,但離開的比例不會太高。如今大學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人人深諳攬才的重要,但沒有多餘資源,要怎麼做?

學校可將教育部分配到每一所大學的資源,視個別所需而加以傾斜,不是一體適用同一標準,但這並非常態,也不可能過度傾斜,因為資源有限。

資深、新血都不可少

眾所周知,國立大學往往能分配到較多資源,甚至教育部也會挹注更多資源在特定科系,如現今最為人所熟知的半導體學院。

相對於國立大學,私立大學沒有額外資源,一樣要在高等教育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成長、發展。除了透過招生、募款獲取經費,與企業合作,借力使力,也是可行的做法。

以東吳大學而言,我接任校長後,即四處請託各界的重量級人士擔任講座教授,包括學養俱佳的前任政務官,目前已聘有1位總統、5位院長、14位部長。

也找來在社會上較有資歷的校友或知名企業合作,如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捐贈成立的「廣達大師講座」、崇友實業董事長唐松章成立的人文講座、東吳大學董事長王紹堉成立的講座等,都可提供較佳資源聘到優秀的老師。

但大學要永續發展,除了延攬歷練豐富的專家、賢達人士任教,亦必須有源源不絕的新血加入。

招攬、吸引年輕學者,除提供個別資源外,關鍵之一在於學校能提出新概念與做法,讓年輕學者認為在這所學校有發展前景。

東吳近年即陸續成立不同主題的校級研究中心,進行前瞻研究。因為對學者而言,一個人的研究很寂寞,倘若有同儕一起討論,感受不同,也能讓他們對身處的環境更有感情。

好比元宇宙概念在去年突然竄紅,也是未來的產業大勢,我們便以此為主題,籌備元宇宙創新育成中心。

東吳即與企業訂立產學合作計劃,由企業提供場地,作為元宇宙產業的創業與投資平台,期望號召台灣與元宇宙相關的企業,以及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人才、技術與資金加入。

透過設立育成中心,不僅校內老師能因此有新的刺激,對學生而言,也能藉由參與不同層面的活動,累積知識與能力。且因為中心有廠商與投資者參與,或許畢業後就有現成的工作機會向他們招手。

留才則關乎校內的制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可減少新進教師每學期的授課時數兩小時,讓他們有餘裕熟悉新環境,同時提供研究等各方面經費補助教師,並且成立教職員工福利委員會,每年編列金額不等的經費,提供工作之外的各項福利。

事實上,大學的能力相當有限,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台灣投入高等教育的資源,和鄰近國家相比,已經遠遠落後,資源不斷減少,支出卻不斷增加。有些學校為了爭取繼續存活的可能性,只能犧牲品質。

改革高教的攬才四招

我們能期待大學以很少的資源,卻做得比人家好嗎?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若政策不改,台灣高等教育將愈來愈走向平庸化,國際競爭力也會愈來愈低,台灣整體國力下降將是必然的結果。

我認為釜底抽薪的做法,仍是政府應擴大投資高等教育。

第一種做法,是政府直接補助大學足夠的經費;第二,是讓學校自行決定學雜費,但政府直接補助學生,即使費用略高,如果辦學品質夠好,仍會有學生願意就讀,回歸市場機制。

第三,是政府要創造能讓高教繼續發展的環境。譬如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如果能補助新南向國家學生在台就讀的學費,我們大概就能招收這些學生。

台灣人口結構,出生率已低於死亡率,我們不只需要勞工,更急需高階就業人口。

如果政府能結合高等教育與人口政策,思考如何讓來台灣就讀大學的外國學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就業,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對我們招才、攬才就很有幫助。

此外,與國外學校有更多的合作平台,也是大學招才、攬才的新機會。因疫情的關係,線上教學已是常態,也形成了與國外學校合作的新模式。

例如雙聯學制,以前必須一部份時間在國外,但線上上課後,則可能不必出國,大量節省同學的時間及金錢。

我們也必須提出優質的課程吸引國外學生,甚至可能需要與國外老師共同授課,這種新創模式對老師也是一種新的吸引力。

各個學校都會有一些攬才留才的創新做法,但若政府不仔細思考目前的高教政策,提出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則這些創新做法可能只是杯水車薪。為了下一代,期待政府提出振奮人心的高教4.0。(責任編輯:吳廷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