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大學生閨蜜難尋?! 東吳社會系調查:四成知己來自高中

  • 07/06/2021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社會學系

【社會學系訊】

本校社會學系「新世代暨社會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發表暨學生學習成果發表會」,於110年6月28日(一)在線上舉辦,今年主要調查主題是「大學生友誼關係與社會參與的貫時性分析」,調查對象為大台北地區大學生,目前已累積了103、106、109學年度等三期關於此主題的調查資料。調查發現,文組大學生的友誼,不管是人數還是在品質上都高於理組。而大學生的閨蜜超過四成是高中認識的,國中同學次之,最後才是大學同學。

本系自101學年起進行「新世代」長期研究,針對新世代的消費、休閒娛樂、愛情婚姻、就學就業、友誼關係、社會參與社會關懷等各項主題進行研究調查,其中豐富的問卷調查資料將作為師生研究與論文發表之重要參考。新世代長期趨勢研究採紙本問卷進行,抽樣方法為分層叢集抽樣,並分為三層:學系體系(一般大學、科技大學)、學校類別(公立、私立)、科系類組(第一類組人文、第一類組社會、第二類組、第三類組),本學年度因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在為期一個月的調查時間中,取得887份有效樣本問卷(男生34%;女生66%)。

本調查在「友誼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 在好朋友的數量方面,男性與女性的好朋友數量上沒有顯著差異,平均都有五位朋友(平均41)。然而,在同性友人上則有顯著的差異,女性的同性友人(平均4.33)比男性的同性友人(平均3.55)還要多。
  • 在友誼品質方面,不同性別對友誼品質有顯著差異,女性的友誼品質(平均75)高於男性的友誼品質(平均17.76),可能與女性的同性朋友數量較男性多有關,更能獲得有效的社會支持。主修第一類組社會的好朋友數量(平均5.69)及友誼品質(平均19.37)皆顯著高於第二類組(平均4.60、17.80)。
  • 在認識最親近好友的途徑可以發現多數大學生的好友是高中時期的同學(7%),接著為國中認識的同學(17.8%),而大學同班同學僅排第三(13.3%),很可能是因此調查的結果有8成以上的受訪者為大一或大二的同學。

 

圖一、雙北大學生與好友最初認識的方式(可複選)

圖二、雙北大學生如何認識最親近的一位好朋友

圖三、雙北市各類組大學生平均好友數量

圖四、雙北市各類組大學生平均友誼品質分數

本調查在「社會參與」的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 在公益參與方面,性別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類組有。第一類組人文顯著高於第一類組社會、第三類組顯著高於第一類組社會。(第一類組人文平均02、第一類組社會平均8.0、第二類組平均8.56、第三類組平均8.96)
  • 在政治參與方面,男性(平均數08)顯著高於女性(平均數5.67。第一類組人文顯著高於其他所有類組、第三類組顯著高於第一類組社會。(第一類組人文平均6.69、第一類組社會平均5.63、第二類組平均5.87、第三類組平均6.12)
  • 在社會參與方面,男性(平均數59)顯著高於女性(平均數13.80)。第一類組人文顯著高於其他所有類組、第三類組顯著高於第一類組社會。(第一類組人文平均15.71、第一類組社會平均13.63、第二類組平均14.34、第三類組平均15.08)

圖五、2021新世代研究主要發現

本調查在「貫時性」的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 在友誼關係方面,2015、2018、2021三年度在好朋友的數量上沒有顯著差異,但2015年與2021年的友誼品質(平均44、19.07)顯著高於2018年(平均18.30)。
  • 在社會參與方面,2015、2018、2021三年度在公益參與與社會參與上沒有顯著差異,但2021年的政治參與(平均81)顯著高於2015年與2018年(平均5.57、5.37)。

今年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大三學生修習「社會研究方法」課程之同學分組參加本次競賽,初審計有16組學生參賽,最終5組進入決賽,分別針對生育政策、勞工權益、幸福感、精神疾病患者減刑態度、交友軟體使用動機等精彩議題進行調查成果發表,調查成果發表會由東吳大學社會系 潘欣欣助理教授主持,同時也邀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謝淑惠副研究員、華威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劉仁豪協理等兩位評審評選優秀之研究報告。最終由研究「精神疾病患者減刑態度」的組別獲得第一名,研究「生育政策」及「勞工權益」的組別同分獲得第二名。

【文圖/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