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經濟日報】點子農場/三意思維 舖路大學教育|潘維大(東吳大學校長)

  • 04/26/2021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經濟日報

東吳大學創辦於1900年,比台灣絕大部分大學都更早誕生。翻開校史,更可溯源至1871年清朝同治年間的「蘇州主日學校」。

九年前,潘維大接任校長,以「創意、公益、生意」這三意思維推動各項教育創新,也為大學教育的未來探路。

先是歷經三年的籌備後,2015年創辦了「巨量資料管理學院」,這也是東吳大學創辦121年來第一所和資訊工程相關的學術單位。

過去東吳大學的科系幾乎都是文、法、商相關,潘維大認為,巨量資料(Big Data)的觀念和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世界,任何專業都一定會需要使用巨量資料科技,從數量龐大的資料裡提煉出知識和創意,他希望用這個新的學院來為東吳注入全新的DNA。

「往長遠看,全世界各大學都面對著同樣的挑戰,如果一直只沿用過去的教育方式,絕對無法教出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潘維大認為,大學生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會愈來愈多元,許多舊的工作正在快速消失,許多新的工作機會也正在快速誕生,學校必須能協助學生面對這樣的挑戰。

要讓學生具有多元能力,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去修習更多元知識。除了已經在推動的「第二專長選課」,目前更進一步規畫「修讀第二個第二專長」的作法,學生如果選修外系的學分就可以扣抵本系的一定學分額度。

除了鼓勵多元學習,也積極推動創意和公益的教育,過去在傳統大學教育體系裡,始終沒有太具體的作法來教創意和公益。

東吳大學於是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教學生用思考「失敗」來激發創意能量。先在學校裡成立教育「創意、創新、創業」的創創基地導入各種教育資源,然後讓學生在基地裡辦「失敗周」,以藝術策展和演講對話的方式鼓勵大家面對失敗,不害怕失敗才有機會成功。

創意教育在國內外大學已經行之有年,但是公益該如何教呢?

潘維大的入手方式是用活動來同步灌輸「德育」和「群育」的養分。像最近剛完成的第九年單車環島,80多位學生和兩位盲生共同完成了任務,在旅程中大家共同照顧兩位視障朋友,整個過程就是很好的德育和群育教育,讓每個人身體力行去同心協力的照護弱勢。

美國戴爾公司的未來研究中心曾發布研究報告指出,2030年的工作有85%到目前還沒出現。乍看之下會讓人感覺好奇,但是如果把時間回到20年前,誰又能想像小編和數據分析師這些行業今天遍地開花的場景?

面對未來,大學教育該如何做準備以因應?

潘維大認為,若干年後,大學教育會發生結構系的改變,不再如同過去以科系來界定與教育各種專業,而是根據社會的需求來培育人才。所以科系之間的界限會消失,各系所的資源都會匯聚資源創造出各種面對社會需要的學程,這除了需要學術資源的跨界整合,更需產官學體系的接軌鏈結。這些改變和調整的背後,絕對不是大學能獨力完成,需要投入各界資源共同完成這項社會轉骨工程。

「但不管社會如何改變,我們都希望能教育出忠誠、感恩、認真、負責的社會中堅,這也是東吳大學在過去和未來121年最重要的自我期許。」潘維大說,東吳對於大學教育的探索,仍會在「創意、公益、生意」這三意方向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