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疫情下的國際移動力—工作型態的轉變與機會

  • 11/04/2020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楊芷渝報導】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不論是產業鏈、工作型態與生活模式均受到許多衝擊,其中對於跨國移動的工作者來說更是如此。東吳實踐家創創基地、東吳企管文教基金會與創河塾於109年10月19日舉辦以「國際移動力」為主題的講座,特別邀請創河塾塾長溫肇東先生擔任主持人,以及在明基(BenQ)工作的魏明皓先生與在Intel工作的劉詩平先生作為與談人,探討疫情下的國際移動力對於現今工作及生活的影響,並重新審視國際移動力的意義及方式。

跨國工作前,你能先準備的事

        劉詩平先生透過從求學時期到Intel工作階段的經驗與省思,介紹自己在國際移動的歷程,並給予在場聽眾培養國際移動力的建議。他列舉四項能力,分別為具國際視野的專業能力、國際溝通力、跨文化思維與整合能力以及適應生活能力。以專業能力為例,其從求學時期就開始聚焦一個領域培養核心技能,研究面板與伺服器,到了工作時更是持續累積與專研,對他來說專業能力就代表對市場、行業、產品與整體趨勢的瞭解。

        受到疫情的影響,公司同事大多都在家上班(WFH, Work From Home),而他認為這也將會是近年的常態。也分享一個他特別有感觸的事情,像是有些人會懷念獨自開車到公司的路途,另外也提到一些在家上班的工作者,因為獨自居住而感到孤單,為此也很常跟同事們說:「疫情還要多久?」最後,講者提到大公司多往國際發展,會有較多培養國際競爭力的機會,鼓勵有意到外國工作的人,可將大公司列為主要目標。

        “If you can intelligently take on risk, you will find opportunities other miss”,講者以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這段話勉勵大家勇於嘗試冒險並保有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也為現場來自不同背景的聽眾提供建議,像是對學生而言,現階段做好學生的本分以及大膽嘗試想做的事;對老師來說,需要擁抱不斷變化的世界,教導學生怎麼獲取知識、找到資源;對工作者來說,持續精進與保有核心競爭力。

跨國工作,生活、文化的適應與挑戰

        魏明皓先生從BenQ位於荷蘭分公司的外派工作經驗說起,作為一個海外產品線操盤手,首要的目標為將產品賣給外國人,需要面對不同的國家,文化、民族性、國民收入程度、產業特性等,他必須考量種種因素,最後選擇適合當地的商業模式與策略。

        在個人成長方面,魏明皓提到跨國工作培養他國際化眼界,其中「文化包容」是最重要的,因為在工作上需要與不同種族、語言的人共事,有效率的溝通協調能力、跨國管理與時間安排都是在學習與培養國際移動力。最後,談到疫情對他的影響,從語言用詞的增加,像是Pandemic、Quarantine、WFH等,到工作型態的轉變如:在家上班、跨海操盤、視訊會議,以及在家上班會遇到的家庭分工、心情排解、育兒方法等新問題。

        兩位講者誠摯的分享,讓在座同學瞭解在疫情前後工作環境的變遷,以及該如何在疫情之下培養自身競爭力。同學們與在場聽眾對於跨海工作者須面臨的挑戰與機會,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文圖/國貿四楊芷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