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聯合報】放眼全球 打造金融管理尖兵 | 李述德(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

  • 05/05/2020
  • |
  • 媒體報導
  • |
  • 資料提供:聯合報

 

黃達業:產學合作培訓人才

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認為,打造具國際市場發展能力的金融管理人才有三個重點,一、建構打造一個國際金融人才培訓平台;二、具有大學理論與產業實務結合的師資;三、國際金融機構招募MA時,要求必須具有國際金融證照,如CFR、FRM以及AFMA等三張專業證書。

財促院已籌畫一年多關於建構國際金融人才培訓平台的想法,希望能建置在財經立法促進院底下,由結合兩岸知名學校教授的高級金融管理師委員會主導,接著引進實務界專業師資,藉由台灣具有跨國實力金融機構與企業共同籌組成立「APEL國際金融人才培訓院」,培訓的內容包含:廣義金融以及類金融,如融資、租賃和票券等,這等於是標準的產學合作方式,最後透過證書的考試,等同於對培訓的驗收。

黃達業建議,各大金融機構在招聘人才方面超前部署,對象主要為大三與研一的同學,讓他們可以先來參加國際金融人才培訓院這個平台的培訓課程。

鄭秀姿:建立國際共同標準

中租控股公司董事兼人資長鄭秀姿指出,中租控股這十幾年來海外都有布局,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海外人才的培養,透過培訓機制,但培訓並沒有共同標準,希望可以建立打造國際金融市場共同的標準。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鄭秀姿說,培養很多具有專業證照的人才,但台灣的證照欠缺國際視野的素材,若有一個平台能讓國際人才培養的高度架上去,在實務界發展上會有較好的方向。

國際人才培養著重知識性的培養,少了實務上的歷練與實踐,若能增加實踐性的養成,才能貼近市場的產品與元素,真正要打造的是在海外能調兵作戰的將軍,意思如何從台灣就做好準備,讓人才在知識及實務上都能貼近在地,接近在地的本土化才有機會規模化。

鄭秀姿認為,中租與財促院可一起推動國際金融人才的培育平台,透過學術界及產業界的老師來強化大學及研究所的師資,透過產學合作來減少學用落差。

李述德:專業認證推進升級

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說,產學合作、專業認證,金融人才培養有四個面向可思考,包括:學生如何培養、職場在職訓練是否到位、金融主管機關是否能與時俱進以及專業證照。

尤其專業認證最重要,目前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認證有幾十種,這些專業證照能讓從業人員的條件更到位,這是推進人才精進升級很重要的工具,若這四個面向都到位,將能符合金融市場國際化的發展。

李述德指出,國際金融市場的內容回到商品面,也就是所謂的股票、債券、期貨及衍生性商品等的經營管理,牽扯買方賣方、供給需求等,市場的發展全世界都在變,重點在於教育體系,學校、職場、社會的教育,甚至是主管機關能夠建構國家級平台的思維都必須要教育。

環境變化,腦袋要跟著變、腦袋變方法也會變,中興以人才為本,市場經營以人性的需要為主,符合市場脈動之後再來建構必要的法治,各司其職的來推展。

殷乃平:緊盯監管規則變革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台灣的銀行規模太小,在國際市場很難與大型國際金融財團對抗,而台灣的法規是否符合國際遊戲規則、監理機構是否有監理的能力、人才的技術水準是否足夠等,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例如黃金交易,大家認為金價是由芝加哥期交所決定,事實上是由倫敦的大財團來決定黃金價格,而台灣所能接觸到的資訊太少,金融機構也難深入到核心。

全世界金融環境正在改變,經濟版圖也在移動,許多舊有金融理論已隨環境變化不再適用,依照新經濟學的發展,若以社會科學理論來看,依大數法則判斷一個共同的規則,但大數法則會將其他微小變化忽略,之後發現這些微小變化或許才是關鍵因素。

在經濟現象變動時,國際金融人才培育須正視金融市場新改變,若美元在市場上不再是關鍵貨幣,則金融市場如何變化,許多國家都在發展網路貨幣,國際金融環境變化,人才培養要如何在波浪裡面生存,成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