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第二教研大樓外觀

 歡迎光臨人文社會學院 Welcome t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中文官網:https://lass.artsoc.scu.edu.tw/

English Version: https://web-en.scu.edu.tw/artsoc

1900(清光緒26)由基督教監理公會(現稱衛理公會)於中國大陸蘇州創立「東吳大學堂」,(首任董事長為萬國公報創辦人之一的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他在華47年,終身致力融貫中、西文化】);其前身是由蘇州博習書院、上海中西書院、蘇州宮巷書院發展而來。1901年設文理二科, 1927年文理二科改為文理學院。 1949年神州變色,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鑒於臺省大專院校無多,失學青年日增,倡議在臺復校,胼手胝足先設東吳補習學校,講授大學課程。 1952年大陸東吳大學改名,1954年夏,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三年來辦學頗著績效,乃於729日核准東吳大學在台復校。1968年增設成立文、法、商三學院,恢復「東吳大學」原名。1969年教育部核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設文理、法、商三學院。 1970年改稱文學院,2006年改稱人文社會學院。畢業校友,人才輩出,屢任社會各種要務,成就斐然,並屢為母校發展投入心力與挹注。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人文再造,社會永續」為目標,追求一個以人為本的永續文明。歡迎每位卓越的年輕學子進入東吳人社院,探索自我的價值,在一個結合人文、藝術與社會的優質教育環境中,學習培養人的一生中所需要的技藝、能力與人格特質,不止掙一個工作,更要爭一個人生。當你步出校園、進入社會的霎那,你並不是因為從某個系畢業而獲得某個工作,你是因為你身上具備的某種氣質、某些能力與某個能力,而讓你有開創生涯與經營人生的無限機會。人社院米建國指出,為了完成上述理念與規劃,人社院將成立一個「計畫歸屬學習中心」(Project-based Learning Center)。這個中心將結合現有一切教學與研究的資源,涵括所有的老師與學生,一起在「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創新研究實踐計畫,推動師生共同學習與共同成長,培養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從事跨域、跨界與跨國的合作交流、成就優質、卓越與永續的教育目標。東吳人社院在此發出英雄帖,歡迎所有青年學子,挑戰這個全新的教育制度,一個結合「榮譽制」(Honor Program)、「師徒制」(Mentorship Program)與「卓越制」(Excellency Program)三制合一的教學環境。同時配合以「目標導向」(Goal-oriented)、「計畫歸屬」(Project-Based)與「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三大能力培育的教學環境,為我們國家的未來,一起成就一群具有人文素養、創新品味、與卓越成就的社會中堅。看見 文科生的逆襲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包括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學系、政治系、音樂學系,以及師資培育中心。各系所畢業校友,人才輩出,往往擔任職場與社會組織要務,成就斐然。文科生的逆襲,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因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引導大專校院達成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結合人文關懷,善盡社會責任之目標。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身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分子,積極整合所屬院內各學系規劃提出「人文再造、社會永續」─大士林區國教與高教學習歷程一貫之人才培育計畫。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座落於依山傍水的外雙溪校區,鄰近故宮博物院、錢穆故居與林語堂故居等重要人文藝術資產,是個地靈人傑與人文薈萃的絕佳學習環境。為落實社會責任實踐,未來將盤點所處鄰近高中教育發展需求,藉由跨領域課程、創新教學、多元學習、教師激勵制度設計、資源及組織統整,將「善盡社會責任」充分融入本計畫執行架構,透過計畫的推動與社會實踐參與過程,集結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政治系、社會系、社工系、音樂系、人權學程、以及師資培育中心等教師團隊共同參與,展現創新跨域整合能量,未來將搭配相關課程,師生走出校園,走入社區,與博雅盟學園師生共同合作、學習與成長,增進學校與區域之間的連結、深耕在地,發揮實質社會影響力,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期待校園社區化,社區校園化,引領師生在鄰近社區行動,以鄰近社區高中校園為授課及服務學習的場域,希冀達成東吳人文社會學院「人文再造、社會永續」為「城市校園」之終極目標。

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七十號第二教研大樓10樓D1006室
TEL
886-2-28819471 分機6102-3
FAX:886-2-2883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