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GLISH
  • 網站導覽
:::

黎明來臨之前 香港人權的黑暗時刻

  • 01/11/2021
  • |
  • 校園頭條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謝瑜庭、蘇冠宇報導】

港版國安法通過,宛如對國際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隨之瓦解,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年適逢社會學家韋伯逝世百周年,109年12月5日本校社會系、人文社會學院與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在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研討會,加映特別場次「韋伯與香港民主及人權」,邀請到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黃默、政大社會學系退休教授顧忠華、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教授陳瑤華、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鄭祖邦、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一同以韋伯方法論探討台灣與香港之間的關係,以及現今香港民主的困境。

顧忠華教授以韋伯的「異例方法論」剖析香港與台灣現今局勢。何謂「異例方法論」?韋伯在成名作〈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形容喀爾文教派在基督新教傳播過程中,屬於少數團體,卻有強大的意志力和競爭力,最後開拓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香港受英國殖民長達一個半世紀,深受西方自由開放的民主思潮影響,並為高度資本主義匯流的亞洲金融中心,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相對於施行社會主義的內地,是當時政治情勢下的異例。近十年來,一國一制的「二次回歸」愈加明顯,從反國教運動、佔中事件,到魚蛋革命、反送中運動,以及近日港版國安法通過,香港昔日的「異例」地位不復存在。

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的鄭祖邦教授,則用「發展型天朝主義」解釋北京政府除以國家領導整體經濟發展,尋求對內政權正當性,同時間也以「天朝主義」對外進行擴張,認為這些地方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而香港一國兩制的美夢破碎也可看作是其「收復失土」的舉動。反觀台灣,於1980年代逐步民主化,從反對黨的成立、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到後來民選總統,並於2016年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前輩們爭取民主過程的艱辛、顛簸,如同港人現今的狀況,鄭教授引用作家吳乃德的話: 「在那個最好的時刻中,台灣人集體展現了人類心中『善良天使』的那一面:同情、正義和勇氣。那個時代之所以是最好的時刻,因為許多人有著共同的價值,也願意為這些價值付出。」期盼透過這一席話帶給香港些許安慰與鼓勵。

韋伯的異例方法論,凸顯香港過去的特殊地位,現今,面對嚴峻的政治情勢,自由民主的台灣是港人持續追求普世價值的同伴,黎明何時來臨、是否來臨,無人知曉,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方向」。

【文/社會三謝瑜庭 圖/法律四蘇冠宇】